對于螢火蟲大多數(shù)當代人只能在電視電影里看到,筆者到現(xiàn)在也不清楚螢火蟲長什么樣,隱約記著在小學的課本中有過相關的介紹?,F(xiàn)如今,在鄉(xiāng)下都難覓其蹤跡,更何況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城市。而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,其結果一定是得不償失。近日,青島中山公園耗費巨資從廣西一個養(yǎng)殖基地購進了萬只螢火蟲,而這些美麗的“小精靈”僅在青島待了三天就有一半死去。我們暫且認為園方的本意和出發(fā)點是好的,但刻意的追求生物多樣性,卻忽視了生物生存環(huán)境,在城市中消失的又何止螢火蟲呢?于其花這么多錢來做一件得不償失的事,為何不用來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讓螢火蟲在城市中不期而遇呢?
究其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(huán)境被破壞了。就拿筆者所在的家鄉(xiāng)而言,在這個季節(jié),特別昌下過雨的盛夏,滿村蛙聲此起彼伏,只要走出屋外,走在田埂中到處可以看見青蛙的身影。讓人聯(lián)想到的是辛棄疾的詞“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 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”。而隨著稻田耕地的消失、早期濫施農藥化肥、人類的捕殺以及城市化進程,已經很難再聽到“咕——呱!咕——呱!”的蛙聲。
而放眼國內,除了大熊貓作為國寶被國民關注保護起來以外,許多其它物種的生存環(huán)境仍然在遭受著破壞。比如即將消失的“精靈”:江豚。距位于武漢市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7公里處有一座白鱀豚館,但白鱀豚“淇淇”走后的11年間,這里沒有再住過一只白鱀豚。曾在這里生活過將近23年的淇淇是世界鯨類研究中的一個傳奇,長江流域白鱀豚已經基本滅絕了,如果再不行動起來,這樣的悲劇還會在白鱀豚的近親江豚身上重演。
再回到螢火蟲的話題,螢火蟲生長于有水的地方、濕潤的環(huán)境、沒有光污染的暗夜、茂密的草叢、自然的植被環(huán)境當中。而這樣的環(huán)境顯然在當下的城市中基本已經不復存在。不得不提的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,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,隨之而來的沖突是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卻越來越差。國內目前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固體垃圾的處理與污水處理問題,民眾普遍環(huán)保意識不高,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,任由其任意發(fā)展下去,消失的就不止螢火蟲了。
歡迎分享,請注明出處:聚丙烯酰胺網_51PAM.COM » 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城市容得下螢火蟲嗎?